pH测量原理之神奇的玻璃电极⭐pH, pH意义及测量技术的发展 / 作者: haimeis 如果说是索伦森发明了pH是播种下一颗种子,那哈伯团队成功研制出的玻璃电极,则是给予了这颗种子肥沃的土壤。 基本所有的介绍pH原理的文章中,都会提到玻璃膜外层形成的凝胶层在测量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,但是却很少有文章会从原理上讲明白,凝胶层到底是怎么工作的。大多数文章都是是这样介绍玻璃电极原理的,如下: 教材中更多的讲解了凝胶层和整个体系的特点,也就是结果,对于其是因为什么原理导致的这种结果,并没有展开。网络上也很少有文章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(可能是笔者没有找到)。我们今天就研究一下,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玻璃电极的“氢离子选择性”; 首先,玻璃电极的球泡部分是一层很薄的玻璃,球泡内部填充着HCL,球泡外部与被测液体接触。吹制玻璃球泡的原料是由SiO2,Na2O,CaO混合而成,这样一来,吹制、烧结成型后的玻璃球泡主要成分就是Na2SiO3、CaSiO3; 教材中指出“硅酸根骨架中的Na+会被H+置换掉”“硅酸根骨架对氢离子有很好的选择性”,这个怎么理解呢?我们用一种超级显微镜,将玻璃表面放大: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,来到了分子尺度,玻璃的表面是凹凸不平的。玻璃融化吹制成球泡之后,在HCL中浸泡(旧的pH电极再生活化的也是如此),使其表面的一部分Na2SiO3中的Na+的位置被H+置换,当然这个置换过程在玻璃球泡的内外层中同时发生。Na2SiO3+2HCl=2NaCl+H2SiO3最终玻璃的表面会形成一层薄薄的H2SiO3 ,也就是我们上文提到的凝胶层。我们先了解几个数据钠共价半径: 0.0154 nm 离子半径: 0.098 nm氢共价半径 0.37nm 原子半径 0.25nm水分子直径0.2nm,水分子的平均间距约为0.3nm硅酸根与H+的键合强度要远远大于硅酸根与Na+的键合强度(约10^14倍),这主要是因为H+的半径要远小于Na+(H+只剩下原子核)。如同往装有大豆的杯子里放小米,小米更容易渗透;反过来往装有小米的杯子里放大豆,则大豆大部分只能呆在表面,可能这个例子并不是很准确。 硅酸盐骨架中的空隙一旦被氢离子占据,就很难再被其他离子占据,因为H+的半径是最小的。当然我们是从概率角度来考虑的,大多数情况下,硅酸盐骨架的穴中都是由氢离子占据的,即便有的时候H+跑出去了,其他离子里暂时回到了空穴里,那也会在稍后的时间里被H+置换出来。 这样一来,硅酸盐骨架的表面,就形成一个特殊的区域,这个区域表面多孔布满空穴,并且这些空穴在大多数(大概率情况下)只允许H+进进出出。当外部H+浓度高时,骨架表面的空穴中大部分都被H+占据;当外部H+浓度低时,原本骨架中的H+会从空穴中逃逸出来,那空穴就会被其他离子所占据,当然也有可能空着;这种结构已经具备了H+选择功能,我们从宏观角度看一下,如下图 至此,我们得到了一种H+选择电极,但是这种电极是如何把两侧H+浓度与电势差关联到一起的,我们在另一篇文章<<pH测量原理之玻璃电极如何产生电位差>>进行讨论。 本文为原创文章,转载请标明出自”烟台海美海洋科技有限公司”!
pH测量原理之人类历史上首支pH计 pH, pH意义及测量技术的发展 / 作者: haimeis 在《pH的定义》一文中,我们知道可以通过测量置与溶液中的某种伏打电池的电动势,来… Read More 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