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H测量原理之人类历史上首支pH计

在《pH的定义》一文中,我们知道可以通过测量置与溶液中的某种伏打电池的电动势,来得到其pH(氢离子浓度)值。那是什么样的电池具有这种魔力呢?我们今天就探究一下,电化学测量之pH.

不妨放飞自我,穿越时空,去看看百年前的那些化学家生物学家是什么一步一步发明并完善了pH的测量技术。

索伦森

    时间来到,1909年索伦森发表的一篇论文讲述,借用了1889年德国化学家能斯特提出的能斯特方程,发现“氢电极”测量出的电位与-log[H+]有很好的线性相关性,至此使人们认识到,电化学技术可以很好的测量pH,越来越多的人才投入到对此的研究中。

那么我们看看,在此之前,索伦森 做出来的第一支”pH”是什么原理,怎么工作的呢?

既然测量的是氢离子浓度,那索伦森肯定会选择一种只对氢离子浓度有指示的电极,在当时这种电极叫做”氢电极”。(笔者没有找到氢电极的发展历史,请知晓的朋友留言告知)

氢电极的制备:

通常是将镀有一层海绵状铂黑的铂片,浸入到H浓度为1.0mol/L的酸溶液中,不断通入压力为100kPa的纯氢气,使铂黑吸附H2至饱和,这时铂片就好像是用氢制成的电极一样。这个过程利用的是铂黑多孔结构以及铂对氢气的吸附性。

将制备的氢电极与铂电极同时放入溶液中,此时氢电极变成了一种只对溶液中氢离子浓度敏感的电极,铂由于其基本稳定的化学特性变成了对大多数离子都不敏感的电极。

这样一来,拥有最基本的参比电极和工作电极的传感器体系就建立起来,如下图:

上面的模型是可以工作的,测量出来的电压值确实与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呈现相关性。

在妻子玛格丽特·索伦森的协助下对实验模型进行了改进,引入盐桥–“惰性电解液”。

H+浓度不断升高

盐桥的作用:

①维持两边溶液的电势平衡,为两边电势提供同一个参考点。

②防止两侧溶液相互污染。

③K+ 和Cl-的扩散速度相同,而且不会与两侧金属、两侧溶液产生电势,避免了液接电势。

当溶液中没有H+的时候,电极不带电;

随着H+浓度不断升高,H+会不断捕获一部分氢电极上H2的电子,则整个电极所带的正电荷不断升高。进而可以通过测量这个电势,来反应出溶液中H+的浓度。

 

 

此时,人类历史上首支pH指示仪器就诞生了。

这种测量方法很快在当时的酶科学研究领域得到的推广,随后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并改进这种测量技术。

<<pH测量技术之前赴后继>>

本文为原创文章,转载请标明出自”烟台海美海洋科技有限公司”!

400-999-8021